大经中医 智慧中医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军者

全站搜索全站搜索
搜索

取消

图文模块图文模块

工作时间:7:00-21:00

首页>>公司简介>>大经历程

大经历程

大经中医|情怀缘起、技术积累和实践探索

2019年10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为建国以来首次,这是继2017年颁布《中医药法》以来,古老中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事件。紧接其后的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给中医提供了展现自身实力的舞台,一时间中医热上加热,倍受关注,令我这个从“圈外”闯入“圈内”的跨界中医人既感兴奋,又增添了许多紧迫感……


01 情怀缘起 

我是典型的“理工男”,毕业于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专业。2008年,因一时兴起接触“神秘”的中医,逐渐成为一个中医爱者。2011年、12年前后,机缘巧合,我参与上海电视台一档中医养生节目《扁鹊会》,担任嘉宾主持,有幸与几十位海派名老中医“零距离”交流,深入探讨中医养生疗疾之道,及至有机会观摩其中几位大家的门诊,不但对中医理论有了深刻理解,而且对中医临床也有了切身感受。

 历程1.jpg

▲李文友先生在上海电视台《扁鹊会》节目担任嘉宾主持

 

在这过程中,我也看到中医的三大问题:

1、不同于西医,中医的知识非常个性化,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迫在眉睫,而当下实行的名老中医工作室“师带徒”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2、由于名老中医经验不能复制,导致优质中医诊疗资源无法放大,供求严重不平衡,不仅不能满足广大患者需要,也严重影响了中医诊疗作为一个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

3、名老中医治疗中医优势病种疗效确切,但缺少循证数据的支持,仅仅靠口碑传播、个案记录,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学术发展和推广应用。

爱之越深、情之愈切,从2012年开始,我便动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医发展的心思,一方面继续做好调查研究,另一方面思考合理的技术路径,直到2016年在南京设立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我的“上下求索”之路。


02 技术积累 

当我跟周边的朋友、包括熟识的名老中医提出我的中医信息化、智能化的想法的时候,大多数人表示怀疑,我面临的情况是:

1、其时已经开展的利用临床大数据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的探索并不成功,名老中医对数据挖掘结果普遍不认同;

2、很多中医界人士认为中医临床思维太过复杂,“医者,意也”,利用现在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很难总结、模仿;

3、中医圈外的朋友则担心:名老中医为何要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你?自古不都是父传子、子传孙吗?

为了打消这些疑虑,我决定用尝试性的行动来验证自己的设想。

2015年,我与上海最富盛名的中医流派之一、海派中医颜氏内科的颜乾麟先生(全国名老中医、首届国医大师颜德馨先生长子)合作,用我构思的技术方法将颜氏内科擅长治疗的26个病种的诊疗经验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可应用于临床的“颜氏内科慢病辅助诊疗系统”,得到了颜乾麟先生的充分认可,这坚定了我最终走上中医信息化、智能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历程2.jpg

颜乾麒先生为大经中医题字“厚德载物”

 

然而,真正开始着手相关工作后,困难还是接踵而来,毕竟中医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非常薄弱,很多打地基”的工作都需要我们做,我和我的团队,真是走上了一条“艰苦卓绝”的道路,一点一滴技术细节的积累,来不得半点马虎,稍微“偷懒”,马上就会“头撞南墙”。四、五年时间下来,我们跨过了数不清的“技术大山”,以下试举几例:

1、中医症状、体征术语规范化的大山。如今,我们建立了上万词条的“大经中医症状、体征术语规范化词典”,不仅涵盖一般性症状,还涵盖全科600种疾病的疾病特异症状;不仅有“普通话”(标准术语),还有各种“方言”(不同名老中医的习惯用语),这也为我们后来的中医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没有大数据的情况下将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数字化、智能化的大山。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多数名老中医无法提供符合数据挖掘要求的临床诊疗大数据,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经过多年摸索,创造了一套“大经中医”独有的技术方法,走出一条独特的技术路径,通过一系列相关技术的打磨,最终形成了短期总结与长期完善相结合、临床与科研一体化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创新模式,至今已经总结了近百位省级以上名老中医(包括多位国医大师)的优势病种的诊疗经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3、中医复杂的辨证模型构建的大山。中医辨证的方法门类众多,辨证思维灵活多样,如何适应这种情况,在基于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临床辅助诊疗系统开发中不失名老中医诊疗思维特色,把“原汁原味”的名老中医经验提供给使用系统的医生参考,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如今,近百位名老中医的经验在我们的系统中既“百花齐放”,又“相得益彰”,每一次辅助诊疗,都是一次多专家会诊,令每位使用系统的医生都受益匪浅。


 03 实践探索 

四、五年的时间过去,“大经中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公司建立了70多人的“中医+人工智能”跨界研发团队,取得20多项软件著作权,构建了3(个产品)+1(个解决方案)的完整的产品和服务体系。3是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化传承系统、中医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名老中医AI工作室,1是区域(医联体、医共体)智慧中医云平台解决方案。这个体系的建立和推行,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在十年前看到的中医的三个问题。

2、基本印证了公司产品/解决方案在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医疗机构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院建设、中医医院传承创新工程建设、中医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区域智慧中医云平台建设、中医赋能基层(强基层)工作、综合医院中医科能力建设(包括“西学中”医生能力提升)等应用场景中巨大的价值。

3、“大经中医”的智慧中医产品已经入广东省中医院、上海市龙华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这些全国排名前十的标杆性中医院临床应用,同时也在南京、武汉、北京等城市的大量社区医院临床应用,体现出其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应用价值。

4、“大经中医”的“中医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2019年获得国家卫健委《中国数字医学》杂志评出的“2019全国医疗人工智能创新奖·临床创新应用奖”,并且是其中唯一的中医类获奖项目。“大经中医外感肺系疾病(含新冠肺炎)辅助诊疗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入选国家工信部34个“有助于新冠肺炎防治的人工智能产品/解决方案”,是唯一入选的中医类产品/解决方案。

5、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开展一系列中医信息化、智能化课题研究,承担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相关的江苏省科技厅省重大研发计划项目、上海市卫计委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等众多科研项目,进一步增厚了公司的技术积淀。

历程3.jpg

 ▲大经中医荣获2019全国医疗人工智能创新奖


历程4.jpg

大经中医承担江苏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启动会

 

时光荏苒,十年奋斗,弹指一挥间。身处中医事业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我们团队更加急迫地希望为当下中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基于对目前中医发展形势的观察和思考,对中医信息化、智能化工作,我们建议:

1、鉴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的紧迫性和中医流派、中医学术思想的地域性,以省级区域为单位,采用“大经中医”的技术路径,系统地将区域内名老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经验数字化、智能化,并集成、开发为该区域特色(包含该区域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中医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2、将区域特色的中医智能临床辅助诊疗系统部署在区域内各级卫生健康云云端,使得所有开展中医诊疗服务的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都能在临床上使用该系统,实现区域内名老中医优质诊疗资源的推广和下沉,同时汇集高质量的区域中医诊疗大数据。

3、利用积淀在区域特色的中医智能临床辅助诊疗系统上的高质量数据,以疗效为准绳,开展真实世界数据研究,真正形成基于循证数据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以上文字,形成于激情澎拜的2020年5.4青年节,愿中医人永远充满激情,愿源远流长的中医永远年轻!

 

李文友

南京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202054

 

联系我们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研创园
江淼路88号腾飞大厦B座15楼

电话:025-58285029
18951969750

COPYRIGHT ©2020

南京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苏ICP备17069464号